16世纪,宜兴紫砂传到西方,其中有些用红泥做成的茶具,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红而不嫣的东西,因此唤它叫做“红色瓷器”。 红泥为早期常用泥料从黄龙山红泥原矿中提炼而成,因为它的收缩率较高,一般都在13—30%之间,火候不容易掌握,所以不宜做大壶,适宜做小壶,如潮汕地区百姓喝功夫茶多用小水平壶,多半就为红泥所制。 朱泥是红泥中的精品,因为主要成份为红泥,含铁量极高,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,未触风曰之“石骨”...
俗称"朱泥"、"朱砂泥"。因其成陶后,色似"朱砂红"故名。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,嫩泥矿层底部,质坚如石,其含铁量高,产量甚稀。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,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,可单独成陶。红泥收缩率大,烧成温度在1080oC左右,常制小件器物。 七十年代中期,此种红泥甚缺,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,矿土呈土,石质坚硬,成陶与其相似。八十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...
因为没有电能及机械动力的介入,没有应用爆破等科技手段,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,紫砂泥矿的开采仍承袭几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原始开掘手段、规模与效应。 黄龙山是一座高60米左右的黄石山,是主要的甲泥和紫砂泥的产区。找泥宕的办法是,先在黄石山凹处的石底脚处试找“眼口”,由“眼口”引进石隙底部,逐步以泥引进、见泥追泥,逐步深入。如有泥可采,“眼口”就成了“宕口”。“宕口”一般以开挖人名字命名。“宕”即洞..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