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晋青釉四系罐
魏晋青釉网纹罐
魏晋青釉楼台谷仓盖
魏晋青釉六系盘口壶
魏晋青釉九隔盒
魏晋时期的制瓷业,基本上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,具有了自己的特点。在成型方法上,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,还采用了拍、印、雕、堆和模制等技法。装饰以印花为主,主要有弦纹、方格纹、菱形纹、网纹等,并组成条带状,装饰在器物的肩部、腹部。到了西晋后期,青釉瓷上出现了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。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,为隋唐瓷器“南青北白”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(编辑:木木)
相关推荐
明正德 嘉靖 珐华八仙纹大罐 明 珐华釉双龙耳瓶 明 珐华釉龙纹抱月瓶 明 中晚期 珐华开光瑞兽罐 珐华瓷始出元代中后期,属硬陶,烧结仅高出陶器100度左右,与唐三彩相类,而山西珐华器为低温釉陶瓷。珐华陶瓷由琉璃演变而来,而琉璃多为绿,色彩单一,而珐华彩比较丰富,绿、黄、白、蓝、紫、黑等,特别是茄皮紫、葡萄紫、色泽透明鲜亮历久而弥新。 明万历 珐华双龙莲花纹兽面足香炉 明 珐华开光花卉八棱梅瓶...
明永乐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永乐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永乐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代 黑釉梅瓶 清康熙 黑釉笔筒 清康熙 黑釉胆瓶 明清时期黑釉瓷器珍品欣赏 随着两宋王朝的远去,斗茶文化、饮茶方式的改变,黑釉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;且又因为元、明、清时期,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后,素雅沉静的青花和五色斑斓的彩瓷,独领、一统了中国瓷器的江湖。黑釉瓷也就离中国瓷器的主流越来越远...
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蓝釉瓷: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,包括雾蓝、洒蓝、天蓝、翠蓝、宝石蓝、抹蓝、祭蓝。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,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,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。入明以后,特别是在宣德时,蓝釉器物多而质美。后人把霁蓝、霁红、甜白并列,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“上品”。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,均有精品传世。 红釉瓷: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,包括祭红、豇豆红、宝石红、郎窑红...
清 畫琺瑯仿青花瓷盤 高3.3公分 口徑24.5公分 清 畫琺瑯九子攢盒及蓋盒 高11.4公分 盒徑34.5公分 清 掐絲琺瑯方勝式盒 高8.0公分 最寬26.0公分 清 敬製款畫琺瑯番蓮紋蓋盒 高11.7公分 口徑16.4公分 清 內填琺瑯番蓮紋瓶 高13.1公分 腹徑8.8公分 清 內填琺瑯海棠式盒 高8.3公分 口徑30x25.7公分 清 內填琺瑯拐子龍紋瓶 高22.5公分 腹徑10...
明永乐青花什锦纹蒜头口绶带耳扁壶 博物馆藏品 此款国家一级文物,高24.3厘米,口径3厘米,底径7.5厘米,最大腹径19.7厘米。蒜头形口,扁圆腹,喇叭形底。蒜头口至肩以绶带形耳相连,腹两侧各饰乳突。胎体细腻洁白,釉面光润平净,釉色白中闪青。 纹饰布局精致巧妙,繁而不乱,整件造型活泼又不失端庄,其隐含的异国风情,来源于十三世纪的西亚文化,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。...
1 2 3 下一页...
明德化窑白釉“何朝宗”款观音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德化窑白釉“何朝宗”款观音像,高48厘米。观音头挽高髻,披帔巾,面部丰满圆润,目光向下,表情柔和,体态丰腴,颈戴项圈,上着袒胸广袖褒衣,下着宽腿长裤,两手相拱互置袖中,赤足,立于水波莲花上。衣褶线条柔润,头发丝丝毕现,刻画精细,含蓄端庄,温顺静雅,栩栩如生。背面隐隐约约镌刻有“何朝宗印”。 明德化白釉釉色偏黄,呈乳白色,质感丰润,曾很受欧洲人欢迎...
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代宣德(公元1426—1435年)年间,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,以其古朴,典雅的造型,晶莹艳丽的釉色,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,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,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,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,其成就被称颂为“开一代未有之奇”。《景德镇陶录》评价宣德瓷器:&ldquo...
友情链接